广深港高铁客流量为何7年破亿?
发布时间:2025-10-22 09:53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10时09分,G6540次高铁准时从香港西九龙站出发。车厢里挤满了开往深圳、广州的乘客,很多人都在平静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14分钟可到达深圳福田,47分钟可到达广州。便捷的通勤和“一日游”,让粤港澳大湾区居民越来越习惯“大湾区步入正轨”带来的“一小时生活圈”。国庆、中秋,广深港高铁再次以日均超过210列列车的运营密度提供粤港两地的时空。 10月8日,今年这条铁道跨境旅客运输量突破2425万人次。阿特拉ck 连接南北。 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标志着广深港三地铁路建成,香港全面接入国家高铁网。截至今年9月23日,开通七年后,这条大动脉承载了1.01亿人次跨境客流。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格局,成为大湾区民心相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七年来,在广深港高铁不断提升质量和效率的同时,更多大湾区居民开始采用“行行行”的双城生活方式。据统计,平均广深港高铁每日开行跨境列车增至190列,最短发车间隔缩短至5分钟,实现“过境化”运营。 “一地两检”政策实施后,旅客​​出入境手续所需时间由几十分钟缩短至5分钟。香港到内地游客90%以上去往广东省;内地来港游客近80%来自广东。以广州、深圳“双核”带动、多城市联动的大湾区发展格局日趋清晰。每个工作日的通勤高峰期,总能看到香港青年在前海深港青年梦想工场登上高铁,而居住在深圳的内地青年则赶往香港写字楼开始新的一天。关静,一个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贵州人,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家公司的项目经理,他住在深圳,现在在香港工作。每天早上,他从深圳北站乘坐高铁前往香港西九龙站,到达后半小时就可以坐在办公桌前。 “深港高铁通勤方便又舒适,只要喝杯咖啡就可以到达车站。”关静说,高铁的准点性让他可以精确到分钟地规划行程,而“弹性出行”的取消和变更服务也能为他偶尔加班时提供出行保障。 “硬互联”取得了惊人成效,“软互联”不断取得突破。梅赛德斯-奔驰广深港高铁帮助越来越多港澳青年加入大湾区创业就业热潮湾区。广铁集团记者了解到,目前,“灵活出行”车票系统、固定车票、定时车票以及“高铁通”会员计划覆盖用户超过200万。西九龙站可提供三语服务(普通话、粤语、英语),车站自助设备还支持凭港澳证件购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大湾区合作平台通过高铁有效连接港澳人才、技术、资金,逐步构建创新理念跨境合作大格局,增强大湾区人才流动和产业协作深度。连接粤港两地,也闪耀全国。自通车以来,广深港高铁实现无缝衔接与内地高铁网络连接。七年来,港西九龙何站直达内地城市数量增至96个,覆盖湖南、福建、江西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铁向北延伸,直达上海、北京等国际大都市;而在西部,重庆、成都等西南城市也被纳入香港高铁的“朋友圈”,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覆盖大半个中国的高效客运网络,提振了跨境商务和旅游活力,描绘了大湾区高铁旅游新画卷。近几个月来,广深港高铁上演了“跨城演出”的热闹场面。 8月17日,在香港举行大型演唱会。在当天,广深港高铁运送旅客13.4万人次,创下单日最高纪录。很多粉丝晚上在香港看一场演出,然后第二天乘高铁返回深圳准时上班。这只是大湾区休闲消费热潮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广深港高铁开通初期,日均承载跨境旅客不足4万人次。到2025年,日均跨境旅客数量将增至近10万人次,增长1.5倍。今年上半年,广深港高铁共运送跨境旅客1503.2万人次,同比增长16.1%,再创历史新高。如今,“高铁+旅游”、“高铁+演唱会”已成为大湾区跨境旅游消费新常态。面对日益增长的需求在个性化旅游方面,中国铁路广州局近年来与旅行社合作推出“香港旅游专列”,深入桂林、成都、潮汕等地,进一步拓展港澳交流内地旅游圈,促进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伴随着“湾区速度”的升级,还有服务升级带来的“湾区温度”。今年国庆中秋八天假期,广深港高铁共运送跨境旅客95.5万人次,其中10月4日运送旅客13.5万人次,创下跨境客流新纪录。面对庞大的客流,铁路部门推出各类票务产品和服务,精准满足商务、旅游等多元化需求。在重要枢纽深圳北站和福田站,“春花”服务台用“三语”全程引导乘客。福田站“春节”服务队队长李玲,被大家视为车站的“跨界向导”。他带领团队了解铁路与地方政府首次联合推出的“一地两检”、“一证多线”和“灵活出行”政策,及时办理各类复杂跨境旅客任务。不仅是广深港高铁,深苏高铁、广湛高铁等一批重大项目也在全速推进。 “大湾区发展步入正轨”正在加速推进。根据规划,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有30多条铁路及铁路线路,运营里程超过5000公里人次、年客流量超过1亿人次,促进旅游、商务、购物的共享。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继续以高铁为脉络,加强民生融合、产业合作、公共互联互通,朝着建设世界级湾区和集群城市稳步迈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郑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