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本报记者 张相义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规划年。回望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十四五”期间,我国房地产业经历了深刻的转型升级:从规模扩张的“快线”转向质量效益并重的“新征程”;从满足“居者有其屋”的基本保障到追求品质实现“居者有其屋”。随着城镇化进入成熟发展新阶段,房地产开发新模式加快建设,城市更新有序推进。从“有吗”到“好不好”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房地产行业正在动迈向更加稳定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适应新形势:稳定住房基础不断夯实。 “十四五”期间,在稳增长、惠民生、防风险、促转型的政策指引下,“市场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不断完善,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加快推进。人民住房保障基础不断巩固。 “‘十四五’期间,我国构建‘市场+保障’双轨体系,优化住房供应体系取得突出成效。”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市场供需重大变化,我国构建了多元化、多类型的证券体系。构建包括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在内的住房体系,帮助新公民、青年、农民工等群体实现稳定住房。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在城中村和城镇住房改造中新建、扩建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安置房超过1100万套(间)。在保证牧草基本需求的同时,各种改善性住房需求也通过市场体系得到满足。 “十四五”期间,各地坚持因地制宜、一城一策、精准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和利率、降低房产税税率、取消普通非普通住房标准等措施的支持下,购房成本下降继续减少。与此同时,住房租赁市场也将规范发展。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玉佳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十四五”期间,住房租赁行业市场化、专业化的机构租赁比重上升,租购并举的格局总体形成。 2025年,《住房租赁条例》出台实施,进一步规范住房租赁活动,维护住房租赁活动当事人合法权益,为住房租赁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展望未来,住房供应体系将进一步优化。”张波预计,保障性住房类型占比或将继续提升,与现有商业“收储”同步社会住房。与此同时,租赁市场规范发展加快。我国将培育专业租赁公司,建立租赁指导价格机制,重点解决重大问题。城市青年群体的住房问题。开发新模式:行业正在走向新市场并趋于稳定。 “十四五”期间,我国房地产市场供需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已成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 “‘十四五’期间,房地产行业的痛点主要是旧模式下快速发展后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李雨嘉相信了。消除“高负债、高流动性、高周转”发展模式弊端,推动房地产业向多元化发展。转向新的发展模式,政策层面着力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改革完善房地产开发、金融、销售体系,着力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李玉佳表示,在城市发展注重存量提质增效阶段,政策层面关键是要弘扬存量思维。 通过“人、房、地”的线,我们可以对新季的住房需求有更精细的认识,进而规划供给,通过有效供给激发潜在需求。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是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的重要抓手。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下,各地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制定2024年、2025年住房发展规划,帮助各地实现住房供需多维度精准匹配。 “十四五”期间,在应对房地产风险过程中,房地产开发、融资、销售新模式逐步发展。具体包括城市融资协调机制、现房销售制度等。2024年,正式建立以城市为单位的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实行项目“白名单”制度。目前,全国“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金额已超过7万亿元,有效保障了商品房项目的建设和交付。张波表示,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重点支持“保障房交付”,最大限度化解房地产流动性压力企业通过“贷款要借、发展要搞”。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发行信用债的利率也有所下降,融资环境明显改善。 “十四五”期间,针对人们对高品质居住空间的期待,“美丽家园”正逐步从规划走向现实,成为住宅领域的新赛道。在2025年发布的《住宅工程规范》指导下,“好房子”的标准将逐步明确,设计、施工、运维水平不断提高。张波认为,下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将成为重点。房地产行业将以“美丽家园”为引领,重点加强绿色智能建筑宣传,推动节能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迈出新步伐: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率 “十四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倡导城市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和质量提升。从机制上看,各地坚持“先实物分析,后更新,不实物分析,不更新”的原则,建立城市分析和城市更新联动推进机制。目前,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50多个县级城市正在全面开展城市体检。从结果看,“十四五”期间,全国实施乡镇改造项目2387个,新建和筹集住房超过230万套;全国危房17.5万套城市已确定;改造城镇旧住区24万多个,惠及超过4000万户、1.1亿人口。 “以存量更新代替增量扩张,实现城市空间的精细化运营。”张波举例说,通过“修、修、拆”同步进行,细化城市旧聚落,保留历史风貌,预留公共空间,在强化资源的同时切实改善民生。值得注意的是,加快构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也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一步。 “构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是内涵式发展下的必然要求。”李玉佳表示,房地产开发新模式能够赋予城市内涵发展更多增长动力。未来房地产业发展重点产业将回归存量盘活利用,将存量空间与人员、企业、公共设施的需求结合起来。下一步可以通过规划和土地政策的支持,让现有空间满足这一要求,特别是适应新场景、新业态的需求,让房地产企业成为城市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