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四大慢性病之一,也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膳食结构的变化,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值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之际,记者采访了专门专家,解读为何这种“甜蜜负担”越来越影响青少年,以及如何科学预防糖尿病。高糖、高热量饮食是“危险的”。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内分泌门诊,13岁的川川正在接受血糖监测。确诊2型糖尿病半年后,他必须每天定时服药,严格控制病情。计算每餐的热量和糖含量。孩子身高1.75米,体重86公斤,BMI已升至28,还患有黑棘皮症和脂肪肝。他的父亲说,他以前以为糖尿病是老年人才会患的疾病,但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就受到了影响。近年来,“小胖子”问题备受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等机构的信息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显着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这不仅对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患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也较高。未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宋丹宇指出,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糖高热量饮食、长期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让更多青少年成为糖尿病的“目标”。糖尿病有两种主要类型。 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不能自行分泌胰岛素,需要注射胰岛素才能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例总数的近90%,而这些患者无法有效使用胰岛素。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儿童青少年来说,需要根据类型准确控制血糖。”湖南省儿童医院肝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郑曦表示,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并持续监测血糖。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干预或口服药物来延缓病情。小心“非典型信号”。糖尿病不仅表现为血糖升高,还会引起心脑血管、眼睛、肾脏、足部等多个器官的并发症。早期发现和干预对于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和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2型糖尿病在发病早期往往缺乏典型症状,导致更年轻的患者错过最佳干预机会。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肖新华表示,过去人们常常依靠“三多一少”的常见症状,即多吃、多喝、多尿、体重减轻来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然而,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轻度升高,且年轻患者的血糖水平较轻。不会有太大感觉。一些非典型症状需要立即警惕,例如恐慌、出汗、进食前饥饿等低血糖反应;皮肤发痒;那些不易愈合的伤口;手脚麻木、刺痛或感觉异常;视力突然丧失或视力模糊;肥胖者无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疲劳和虚弱。 《全球糖尿病地图(第十版)》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1年,我国糖尿病前期人数约为3.5亿,比糖尿病患者人数还多。糖尿病前期是指个体血糖水平超过正常值,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状态。如果不对这群人进行干预,90%以上的人可能会在20年内患上糖尿病。即使在早期阶段,通过适当的干预仍然可以恢复健康。专家建议所有孩子超重、有家族史或本身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的青少年,应从青年时期开始注意检查是否患有2型糖尿病,最好每两年检查一次。想着“管住嘴,迈开腿”,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和整体血糖控制率仍不完善。 2024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建立上下联动、医防结合的糖尿病预防体系和治疗体系。 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达到60%以上,2型患者规范服务率达到70%以上。郑曦建议饮食应遵循“减糖增纤”,限制含糖食物的使用溜冰场,增加粗粮和蔬菜的摄入,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少食多餐”会持续刺激胰岛素的释放,不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均衡饮食也很重要。肥胖者应积极减轻5%至10%的体重,这样可以显着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在运动方面,他们需要保证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每天30分钟的快走和游泳也得到了临床证明。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海涛特别提醒年轻人调整作息时间,保证6至8小时的睡眠;通过音乐、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策划:陈芳统筹:吴静、谢良、沉文记者:李恒、蔡帅新华社国内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