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普通高校特殊类型考试招生工作是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行分类评价、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招生制度的重要一步。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2026年将部分特殊工种招生纳入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指导各地高校坚决维护特殊工种招生标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和公平正义的底线。与往年相比,2026年高校特殊类型招生要求更加明确,要求更加严格。d 在评价公平性、资质评价、文化课程成绩、流程管理等方面规范。在社会高度关注的艺术类专业招生领域,《通知》明确要求设立考前辅导“禁区”。相关高校及其内设学院(系、系等)、教职员工不得自行组织、参加、开展相关的考前教学和考试培训。严格的规定切断了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利益链条,有效压缩了找快递员的空间。 《通知》在维护公平底线的同时,也体现了对提高人才选拔质量的更高要求。例如,高水平运动队考生文化课成绩必须达到原籍地本科入学成绩的80%;奥林匹克竞赛建议学生应该原则上录取获奖比赛对应学科的主要专业;建议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所必需的语言专业和国家要求掌握的语言专业的重视,建议小语种专业学生入学后不得转入小语种以外的专业。这些安排,既避免了特殊类型招生成为高考捷径,又可以将人才精准输送到国家急需地区,共同推进标准化和高质量。不难看出,高校特殊招生政策更加开放、规范、透明。制度的刚性保障了教育公平的底线,更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特殊招生。招生腐败空间稳步缩小,人才选拔标准更加科学。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有才华、有特长的年轻人将在公平的轨道上追逐梦想,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李丹)
(编辑:王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