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技赋能生态建设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10-31 09:49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系统优化,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重点工作。生态系统优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和生态环境的“黄金含量”,影响重大。进一步优化生态系统,技术赋能是重要一步。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新的技术突破不断涌现,我国在生态系统技术强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美丽中国数字化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例如浙江安吉采用AI识别利用离子技术监测生物种群,实现自然资源“一链一库一图一码”数字化管理,推出“生态绿币”激励机制;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了“天地一体化”森林草原火灾预警监测系统,森林火灾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山东建成了机动车全链条智能管理系统,重庆改变了大气污染生产决策模式等,但在为生态系统提供动力的技术流程上还存在差距。数据层面,不平等的pam部门间等待造成障碍,偏远地区数字基础设施滞后导致追踪盲点;技术层面,基础装备研发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在安全层面,社会资本参与度低,缺乏综合性人才,难以支撑管理需求。接下来,我们需要深入探索,寻找技术赋能生态的新途径。优化政策设计,构建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设立生态科技专项扶持基金,专门资助国产化监测设备、人工智能生态模型等重点领域的研发。例如,浙江设立专项基金,推动和完善各类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有效解决项目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立项机制和科技项目“揭牌引领”,重大问题委托高校和企业承担。建立科研单位与保护区长效对接机制,解决前沿科技与原住民保护的衔接问题。加强国际人才合作,强化人才引进、教育、使用、保留全链条,夯实创新人才基础,特别是强化生态数据科学、绿色工程工程等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扩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供给。激活产业动能,有效保障技术落地。培育科技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监测设备制造、碳汇核算软件开发等细分领域,打造龙头企业。推广“光伏治沙”等产业模式,鼓励光伏发电一体化认证控制技术与清洁能源开发,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建立生态技术产品认证制度,对经过认证的智能管理维护设备、低碳技术给予营销补贴。推行生态环境科技专员制度,选派专家组深入群众进行技术援助。例如,内蒙古地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蒙能,装机容量160万千瓦。 “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年营业收入8.2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7万吨,年节约普煤107万吨,实现了“绿洲”增收“雨露”。加大公众参与力度,调动社会共治力量。建立一个SMart生态科技公共平台,打造科普人群小程序,普及生物识别、碳汇核算等技术应用知识。例如,山东一些科技公司利用3D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了VR云展厅和互动科普小程序,打破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障碍。扩大“责任”、“碳积分”等机制范围,成为公众参与生态监测、网上采纳激励权。建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开展无人机巡逻、物种鉴定等实践活动,培养公众生态科技素养,构成研究技术开发研制、公众参与、保护卓越的良性循环。 (作者:刘立东)来源:经济日报)(编辑:付仲明)